镁合金化学性质活泼,在压铸过程中(尤其是高温熔融、脱模及后处理阶段)极易与空气、水分发生反应生成氧化膜(主要成分为 MgO),不仅影响铸件外观和表面质量,还可能降低力学性能、增加后续加工难度。预防镁合金压铸胚氧化需从工艺控制、材料选择、设备保障、后处理防护四个核心环节系统性管控,具体措施如下:
压铸前的物料准备和环境管控是预防氧化的基础,重点避免镁合金在熔融前就与氧化剂接触。
- 原材料预处理与存储
- 镁合金锭 / 回炉料需密封存储在干燥、无粉尘、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,避免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里(湿度建议≤50%),防止锭料表面提前形成氧化皮或吸潮(受潮会导致熔融时产生氢气,同时加速氧化)。
- 使用前需清除镁合金锭表面的氧化皮、油污及杂质(可通过机械打磨或专用溶剂清洗),避免氧化皮进入熔池后成为 “氧化核心”,引发更大范围氧化。
- 熔剂与保护气体准备
- 提前备好专用镁合金熔剂(如 RJ-2、RJ-4 型),需确保熔剂干燥、无结块(受潮熔剂会引入水分,加剧氧化和氢脆),其作用是覆盖熔池表面、隔绝空气,并吸附熔池中的氧化渣。
- 若采用气体保护(主流方案),需确认保护气体(常用SF?+ 氮气混合气体,SF?浓度通常为 0.1%~0.5%)纯度达标(氮气纯度≥99.99%,SF?纯度≥99.9%),且气体管路无泄漏、无空气混入。
压铸过程中的高温(镁合金熔融温度通常为 590~620℃)是氧化的高发阶段,需通过 “隔绝空气 + 控制反应条件” 双重手段预防。
- 熔池表面全覆盖保护
- 熔剂保护:当镁合金锭开始熔融时,按比例(通常为合金质量的 1%~3%)加入熔剂,熔剂会在熔池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液态覆盖层,物理隔绝空气与熔融镁合金的接触;熔炼过程中需定期补充熔剂,确保覆盖层不破裂。
- 气体保护:向熔炼炉内持续通入 SF?+ 氮气混合气体,SF?在高温下会分解并在熔池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氟化物保护膜(MgF?),该膜稳定性强、致密性高,能有效阻止氧的渗透;需控制气体流量(通常为 0.5~2 L/min),避免流量过小导致保护不充分,或过大造成浪费及环境污染。
- 控制熔炼温度与时间
- 严格控制熔池温度不超过650℃(超过该温度会加速镁合金氧化速率,且可能导致保护膜破裂),实际熔炼温度应根据合金牌号(如 AZ91D、AM60B)确定,通常比液相线高 20~50℃即可。
- 缩短熔融时间,避免镁合金在高温下长时间暴露(建议从锭料完全熔融到浇铸的时间≤30 分钟),减少氧化反应的累积。
- 避免熔池扰动与杂质混入
- 熔炼过程中搅拌速度需平缓(搅拌转速≤50 r/min),避免剧烈搅拌导致熔池表面保护层破裂,引入空气;同时防止熔池翻腾将氧化渣卷入内部。
- 浇铸系统(如浇道、压室)需提前预热至150~250℃(避免低温浇道与高温熔融镁合金接触时产生 “激冷”,导致局部氧化),且需清理浇道内的氧化渣、油污等杂质。
- 控制模具温度与脱模剂
- 模具温度需稳定在180~250℃(根据合金牌号调整):温度过低会导致铸件表面快速冷却,可能与模具表面形成氧化层;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铸件表面粘模,脱模时产生划痕,增加氧化风险。
- 选用专用镁合金脱模剂(通常为水基或油基,含防氧化成分),避免使用通用铝合金脱模剂(部分成分可能与镁合金反应,加剧氧化);脱模剂需均匀喷涂,厚度适中(过厚会导致铸件表面缺陷,过薄则脱模困难),且喷涂后需烘干模具表面水分(水分会与高温铸件反应生成 MgO 和氢气)。
- 缩短脱模后暴露时间
- 铸件从模具脱出后,需在10 分钟内转入后续防氧化处理(如钝化、喷涂),或暂时放入干燥、惰性气体保护的中转箱(避免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,尤其是潮湿环境下);若车间湿度较高(>60%),需在中转区域设置除湿设备。
压铸胚脱模后若不及时处理,表面仍可能持续氧化,需通过后处理强化防护,并通过检测验证效果。
- 后处理防护措施
- 钝化处理(核心步骤):将压铸胚放入专用钝化剂溶液(如铬酸盐钝化、无铬钝化,当前主流为无铬钝化,如磷酸盐 - 氟化物体系),在铸件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钝化膜(厚度通常为 1~5μm),该膜能隔绝空气和水分,显著降低后续氧化速率;钝化后需彻底清洗并烘干(烘干温度 80~120℃,时间 15~30 分钟),避免钝化液残留导致腐蚀。
- 临时防锈处理:若压铸胚需储存或运输后再加工,可在钝化后喷涂专用镁合金防锈油(或防锈剂),形成临时保护层;储存环境需干燥(湿度≤50%)、通风,避免与酸性、碱性物质接触。
- 氧化检测与质量管控
- 外观检测:通过目视或放大镜(10~20 倍)检查压铸胚表面是否有白色或灰色氧化斑点、氧化皮(正常无氧化铸件表面应呈均匀的金属光泽或钝化后的淡黄色)。
- 膜厚检测:使用膜厚仪检测钝化膜厚度,确保符合技术要求(通常≥1μm),厚度不足会导致防氧化效果下降。
- 附着力检测:通过划格法(如 ASTM D3359 标准)检测钝化膜附着力,避免膜层脱落导致局部氧化。
- 设备密封性检查:定期检查熔炼炉、气体管路、中转箱的密封性,避免空气泄漏进入保护系统;熔炼炉炉门需关闭严密,开启时尽量缩短时间(如采用快速启闭炉门)。
- 车间环境控制:压铸车间需控制湿度(建议≤50%),可通过除湿机、空调系统调节;同时避免车间内存在粉尘、油气、酸性气体(如焊接烟气),这些物质会加速镁合金氧化。
- 人员操作规范: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,确保严格按照工艺参数(如温度、气体流量、钝化时间)操作,避免因人为失误(如忘记通保护气体、熔剂添加不足)导致氧化。